一年多前,由中遠、中海兩大集團重組而來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上海宣告成立,成為全球第一大綜合航運企業集團。
2016年新集團實現160億元的利潤,超額完成國資委下達的任務,創造了中央企業改革重組的典型案例。2017年1至4月,集團營業收入和經營效益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,其中航運主業經營持續改善,在總體盈利的基礎上保持向好勢頭。
兩大集團重組成為航運“航母”后,中遠海運經歷了怎樣的改革,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?
四個“世界第一”和六個“世界前列”
一年多來,中遠海運人勇立時代潮頭,全面深化改革,堅持“深改”“快改”,順利完成7個核心業務板塊和海外業務的整合重組,完成了集團總部、集裝箱、散貨、能源、港口、金融、物流、裝備制造、海外網絡和中遠海控等10項重大改革重組項目,打造了集裝箱運輸、碼頭經營、航運金融、油氣運輸4大上市平臺。
通過改革重組,中遠海運集團的規模實力、綜合優勢和國際影響顯著增強。新集團實現了綜合運力、干散貨船隊、油輪船隊和雜貨特種船隊經營規模的四個“世界第一”,以及碼頭經營、集裝箱租賃、集裝箱船隊、燃油供應、船舶代理、海工制造規模等六個“世界前列”。
截至2016年12月31日,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經營船隊綜合運力8168萬載重噸/1082艘,排名世界第一。其中,干散貨自有船隊運力3821萬載重噸/450艘,油氣船隊運力1873萬載重噸/137艘,雜貨特種船隊460萬載重噸/174艘,均居世界第一。集團在全球集裝箱碼頭將超過48個,泊位數超過209個,集裝箱年處理能力超9000萬TEU。全球船舶燃料銷量超過2500萬噸,居世界第一。集裝箱租賃規模超過270萬TEU,居世界第三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接單規模以及船舶代理業務也穩居世界前列。
通過改革重組,中遠海運集團進一步成為國家“海洋強國”和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實施的重要支撐。截至目前,中遠海運集團每年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承運干散貨海運量大約4000萬噸,助力中國裝備走出去,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
不僅規模合并更是深層整合
改革重組是企業的深刻再造和重生。放眼國際,大型航運物流企業集團重組整合往往需要經歷3至5年,特別是重組前期普遍面臨較為嚴重的客戶散失、骨干流失和效益損失。
原中遠、中海兩大航運央企資產龐大、人員眾多、全球經營、業務復雜,為此,新集團確定了規模化、國際化、盈利性和抗周期四個發展維度,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航運、物流、航運金融、裝備制造、航運服務、社會化產業以及基于“互聯網+相關業務”的“6+1”產業集群和發展的優先次序。
新的業務結構,使得本次重組不僅僅是規模上的合并,還是深層次的優化業務布局,對新集團未來抵御航運市場的周期性波動風險將起到積極作用。
比如,新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,將碼頭和集裝箱運輸劃入一個事業群,并明確“以碼頭為點,以航線為線,以集運和物流為面,共同打造全球服務網路”。在集團這一戰略下,集運和碼頭兩個板塊能夠相互融合、相互促進、配合發展。
同時,本次重組整合,打破過去總是把航運主業作為不可逾越更改的一條線,打造了一個金融控股的上市平臺,這從根本上提高了抗周期能力。根據新的戰略布局,新集團將融合原中遠、中海兩大集團旗下優質金融資產,打造以“航運+金融”的業務發展模式,依托航運主業,發展多元化租賃業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,實現戰略轉型。中遠海運發展有限公司(原中海集運)將成為以租賃為核心的航運金融平臺,并將依托此次重組納入的投資、銀行、保險、財務公司、非航租賃等金融業務,發展成為產融結合、融融結合的金融控股公司,成為新集團重要的利潤增長點,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。
“深改”“快改”抓機遇控風險
重組整合不能是簡單的“1+1”合并,做成“大中遠”或是“大中海”,更不能“穿新鞋、走老路”,而要把經營管理模式創新作為一條主線,以深度創新求最大改革紅利。
按照央企深化改革的下一步走向和要求,中遠海運集團改變原有兩大集團總部“運營管控”和“大總部、小產業”的管理模式,逐步建立“小總部+大產業”的新型管理模式。
在具體設計上,新集團根據原中遠、中海集團兩大總部分別設在北京和上海的實際,創造性地確立了新集團總部“職能部門(上海)+共享中心(北京)”的新模式,推行“異地辦公、一體化管理”。目前新集團在北京創新設立的6大共享中心運行良好,對上海總部職能部門及全系統主要業務公司形成了強大的服務支持。
在“做小總部”的同時,新集團積極創造條件,特別是通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來“做大產業”。伴隨主要業務板塊重組整合到位,新集團積極推進直屬公司規范董事會建設,制定了配套授權辦法,明確了直屬單位投資授權內容及額度,在確保建立授權項目風險防控體系的前提下,對各單位進行充分授權,至今先后下發了31家直屬公司的董事會及董事長授權清單。同時,全力爭取國資委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員工持股試點,新集團所屬泛亞航運公司成功入圍國資委10家員工持股試點企業。
“深度改革”即“深改”與“快速改革”即“快改”相結合,新集團協同效應效益迅速體現。1至4月,集團海運貨運量同比增長9.8%;碼頭業務吞吐量同比增長12.2%;工程物流貨運量同比增長8.7%。 (劉 瑾)
來源:經濟日報 2017年6月30日 第07版